患者病例
本文摘自: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
李斌,陈达灿.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新世纪第三版)P165-169.
第十二章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第一节 湿疹
湿疹(eczema ),属于中医学“湿疮” “浸淫疮” “血风疮”或“粟疮”的范畴,依据其发病部位尚有不同名称,如“旋耳疮” “涡疮” “乳头风” “脐疮” “肾囊风”等。本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本病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多有渗出倾向。
病因与发病机理
(―)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阻滞肌肤所致。
1、急性以湿热为主,常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辛辣、腥膻之品,伤及脾胃,睥失健运, 致使湿热内蕴,复外感风湿热邪,两邪相搏,阻于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
2、亚急性多因素体虚弱,或脾虚不运,湿邪留恋,肌肤失养为主。
3、慢性者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却濡养而成。
(二)西医病因与发病机理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少数可能由迟发型变态反应介导。病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内部因素包括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及代谢改变、血液循环障碍、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外部因素包括食物、吸入物、生活环境、动物皮毛、各种化学物质等所诱发或加重。本病不是遗传性疾病,但往往有一定的家族倾向,这可能与遗传过敏体质有关。
临床表现
根据病程和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临床上可从任一阶段开始发病,并向其他阶段演变。
1、急性湿疹(acute eczema)
可发生于任何体表部位,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手足、阴囊、女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分布。皮损特点为多形性,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密集分布的针头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和水疱,搔抓破后有点状糜烂、渗出;皮损常融合成片,向周围扩散。自觉瘙痒,瘙痒程度和皮损形态、部位及患者耐受性有关。如合并细菌感染,皮损炎症加重,形成脓疱、脓液和脓痂。个别病人还可合并毛囊炎、疖、局部淋巴结炎等。
2、亚急性湿疹(subacute eczema)
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未经适当处理,可发展成亚急性湿疹。皮损范围缩小,炎症减轻,主要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瘙痒程度减轻。如再次暴露于致敏原、新的刺激或处理不当、可导致急性发作和皮损加重。久治不愈者,发展成为慢性湿疹。
3、慢性湿疹(chronic eczema )
由急性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也可由于持续轻微刺激, —开始就表现为慢性。皮损特点为浸润肥厚、表面粗糙,伴抓痕、血痂、色素改变等。本期病情时轻时重,容易复发,瘙痒多为阵发性。
4、特殊类型湿疹
(1)手部湿疹(hand eczema ):也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常见于潮湿环境工作人群,如理发师、餐饮、水产业者等人群;女性多见。好发于手背、掌面或掌侧,可蔓延至手背和腕部。皮损表现为界限不清、角化明显、浸润肥厚,常有皲裂,指侧可表现为瘙痒性小水疱,多对称分布。长期不愈者可有指甲改变。
(2)耳部湿疹(ear eczema):多发生在耳后皱嬖、耳轮和外耳道。皮损表现为红斑、渗液、结痂及皲裂,常对称分布。外耳道湿疹可由污染的真菌刺激引起,或由于中耳炎引起的继发性感染性湿疹,有时带脂溢性。
(3)乳房湿疹(eczema mammae):多见于哺乳期女性。表现为乳头、乳晕.乳房黯红斑, 多有明显糜烂、渗出或结痂,境界清楚;有浸润时会有疼痛性皲裂;可单侧或双侧;自觉瘙痒。3个月以上或常规治疗不愈的单侧乳头或乳晕湿疹,需行组织病理检査,排除乳房Paget病:
(4)外阴、肛门湿疹 :男性主要局限于阴囊,有时波及肛门、阴茎,表现为皮纹加深加宽,浸润肥厚,干燥,伴脱屑及色沉,有渗出者常肿胀、皲裂;自觉瘙痒;慢性经过,常年不愈。需与核黄素缺乏性阴囊炎鉴别。有潮湿型和干燥型两种。女性多累及大小阴唇及附近皮肤;患处皮肤浸润肥厚,境界清楚,因搔抓常有继发性损害;经期及分泌物刺激可使病程迁延难愈。肛周湿疹常局限于肛周皮肤,少数累及会阴;皮损浸润肥厚,伴苔藓样变;奇痒难忍;局部潮湿多汗。
(5)干燥性湿疹(xerotic eczema ):也称皮脂缺乏性湿疹。发病与气候干燥、皮肤屏障受损、经皮水分丢失增加及皮脂分泌减少等有关。好发于手足背、上肢、小腿伸侧,常见于鱼鳞病患者及老年人,皮损特征为皮肤干燥伴糠秕状脱屑,也可出现湿疹样皮损,一般无渗出,冬重夏轻。
组织病理
急性湿疹表皮内可有海绵形成和水疱,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少数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慢性期表皮棘层肥厚明显,有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可轻度变粗。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对称性、多形性皮损、瘙痒显著、反复发作等临床特点,一般诊断不难。本病应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手足癣等疾病鉴别。
表1 急性湿疹与接触性皮炎的鉴别
表2 急性湿疹与神经性皮炎的鉴别

治疗
湿疹易反复发作,所以治疗根据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程长短进行辨证治疗。一般急性多辨证为湿热浸淫,治宜清热利湿;亚急性者多辨证为脾虚湿蕴,治宜健牌利阳;慢性者则多辨证为血虚风燥,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西医治疗目的在于抗炎、止痒。
(一)中医治疗
1、内治
(1 )分型治疗
① 湿热浸淫证
证候: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若渗液明显,加苦参、泽兰、泽泻以清热敛湿;大便干结,则加大黄、厚朴以行气通腑。
②脾虚湿蕴证
证候:发病较慢,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若纳呆,加神曲、谷芽、麦芽以健脾消食;腹胀,加香附、佛手以行气消滞。
③ 血虚风燥证
证候:病程迁延日久,反复发作,皮损色黯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濡细。
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散加减,血虚明显者,加黄精、制首乌养血;皮损肥厚,加鸡血藤、丹参以活血养血;瘙痒剧烈,加乌蛇、乌梅、五味子祛风敛阴止痒。
(2)中成药
① 金蝉止痒胶襄:清热解毒,燥湿止痒。适用于湿热浸淫证。
② 百癣夏塔热片:清除异常黏液质、胆液质及败血,消肿止痒。适用于急性湿疹早期,兼有大便秘结者。
③ 八宝五胆药墨:消炎解毒,活血止痛,凉血止血,消肿软坚,防腐收敛。用于吐血,咳血,鼻衄,便血,赤白痢下,痈疽疮疡,无名肿毒,顽癣,皮炎,湿疹等。
④ 润燥止痒胶囊:养血滋阴,祛风止庠,润肠通便。适用于慢性湿疹皮肤干燥,肥厚,脱屑,瘙痒者。
2、外治
(1)急性湿疹:外治宜清热解毒,除湿止痒,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黄柏、地肤子、马齿苋、野菊花、荆芥等煎汤温洗,或复方黄柏液涂剂、皮肤康洗液外洗。
(2)亚急性湿疹:外治原则为清热解毒、润燥止痒、收敛燥湿,选用除湿止痒软膏、冰黄肤乐软膏、黄连软膏、三黄洗剂、3%黑豆馏油调搽。
(3)慢性湿疹:外治原则以清热除湿、润燥止痒,一般可外搽七参连湿疹膏、除湿止痒软膏、青黛膏、5%硫黄软膏、10%〜20%黑豆馏油软膏。
(二) 西医治疗
1、局部治疗
是湿疹治疗的主要手段,应根据皮损分期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1)急性期:无水疱、糜烂、渗出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凝胶;大量渗出时应选择冷湿敷,如3%硼酸溶液、0.1%盐酸小檗碱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等;有糜烂但渗岀不多时可用氧化锌油剂。
(2)亚急性期:外用氧化锌糊剂、糖皮质激素乳膏。
(3)慢性期: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剂或酊剂、涂膜剂等,可合用保湿剂及角质松解剂,如20%〜40%尿素软膏、5%〜10%水杨酸软膏等。顽固性局限性肥厚性皮损可用糖皮质激素皮损内局部封闭注射。
2、系统治疗
内用药物常用抗组胺药和镇静安定剂。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静脉注射,或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一般不宜用糖皮质激素,但对用多种疗法效果不明显的急性泛发性湿疹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一旦急性症状被控制后即应酌情减量撤除,以防长期使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有感染时应考虑加用抗生素。
(三) 中西医结合诊治要点
湿疹的中医治疗,急性期治以清热利湿,亚急性期治以健脾利湿,慢性者治以养血润肤;西医治疗以抗炎、止痒为原则,中医药治疗可降低复发率,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因此各型湿疹均宜中医辨证治疗。对于急性湿疹瘙痒明显,皮损泛发、渗液多而难以控制,或合并感染时应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控制病情,亚急性及慢性湿疹中医治疗更具优势。
预防与调摄
1、急性者忌热水烫洗和碱性洗涤剂等刺激物洗涤。
2、应避免搔抓,并忌食辛辣、海鲜、酒、牛、羊肉等食物。对鱼、虾、蟹等一般易诱发本病的食物注意观察。
3、急性湿疹或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间,应暂缓预防注射。
4、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洗烫、碱性洗涤剂及各种有害因子刺激。治疗全身性疾病,发现病灶应及时积极清除。
- 上一个:朱会友:墨汁治疗带状疱疹病例